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数学教学反思:从课堂实践到深度思考的成长路径

数学教学反思:从课堂操作到深度思索的成长路径

为什么数学教学需要持续反思?

数学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环节。就像眉县黄矞老师通过曹培英教授的讲座所感悟的:反思能让教学设计更逻辑化,让数学思考更深刻。疫情下的线上教学更让我们觉悟到,单纯传授聪明远远不够——学生是否真正领会”速度”的概念?”烙饼难题”背后培养的究竟是记忆能力还是逻辑思考?这些难题都需要通过教学反思来解答。

试想:当学生追问”为什么烙饼要拿走而不是保温”时,如果教师只回答”这是数学抽象”,是否错过了培养批判性思考的契机?黄老师的案例证明,好的反思能直击教学本质,将枯燥的公式转化为可迁移的难题解决的能力。

三个维度破解反思难题

一、从”难题解决”到”难题解决”的词性革命

曹培英教授指出:”难题解决”是动作导向,而”难题解决”更强调思考经过。比如”平均数应用”教学中:

– 传统教法:直接套用公式计算(完成任务式)

– 反思后改进:用矩形图示法对比假设法,让学生直观领会”为什么平均数会受极端值影响”

这种转变的底层逻辑是:数学不是流水线作业,而是通过难题激发高阶思考。就像黄老师记录的——”难题解决”既是教学目标,更是培养逻辑推理的载体。

二、审题三问:剥开情境见本质

学生常被应用题的花哨情境迷惑,而曹教授提出的”审题三问”堪称破题利器:

1. 什么事务?(明确难题类型)

2. 已知什么?(提取关键数据)

3. 要求什么?(锁定求解目标)

例如”鸡兔同笼”难题,剥离动物情境后本质是二元一次方程的建模。教师通过反思会发现:与其纠结”鸡兔能否同笼”,不如引导学生思索”怎样用假设法处理两种变量”。

三、技巧背后是数学想法

黄老师特别提到《搭配》教学中树状图的运用:

– 表层:画图解题技巧

– 深层:渗透乘法原理(分步计数想法)

这种反思让教学不再停留在”怎么做”,而是追问”为什么这样做”。就像”烙饼难题”的优化策略,最终要回归到数学建模的通用技巧——抓住时刻、效率等核心变量。

反思操作:让数学课堂焕发生机

真正的数学教学反思需要行动跟进。建议教师分三步走:

1. 每日记录:下课后用5分钟记下”最卡壳的教学环节”

2. 每周对标:对照名师课例(如曹培英的案例库),分析差异点

3. 每月迭代:选择1-2个痛点设计对比教学实验

正如黄矞老师操作的——当她发现学生用”假设法解平均数”时存在逻辑漏洞,立即引入几何图示法。这种基于实证的反思,才能让数学课从”教聪明”升华为”育思考”。

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,是培养学生像数学家一样思索。而达成这一目标的前提,是教师始终保持反思者的姿态:今天我的教学,是否让学生离数学本质更近了一步?